星期六, 5月 26, 2007

閱讀紀錄: <<從北京到台北: 精神藥理學家張文和的追尋>>



氯丙嗪(Chlorpromazine, C17H19ClN2S1 •HCl ),是第一個用於精神病的藥物,

這個在1950年代被研發, 又稱作冬眠靈的藥物, 扭轉19世紀重病理輕治療的風氣,

在20世紀末期揭起"二次生物精神醫學"的大旗.

將精神醫學帶到一個新的領域 -- 精神藥理學.


而這本由心靈工坊出版, 吳佳璇醫師透過訪談並編寫整理出版的 ,

正是其英文自傳被收錄在國際神經精神藥理學會(CINP)出版的

<<1980年代傑出神經精神藥理學家自傳集>>裡,

在精神藥理學界極為知名的張文和張教授,

他一生在精神藥理學術領域裡耕耘,與艱困的外在環境持續搏鬥,

但卻始終不曾放棄的奮鬥傳記.



由於舍姊的緣故 運氣不錯的拿到了一本張教授親筆簽名,

內容300頁左右的自傳書籍. 這次回到家中總算有閒暇仔細閱讀.

張教授從生物化學轉而研究精神藥理學後, 幾十年來熱情不曾中斷, 並培養後學不遺餘力.

儘管經歷中國的文革下放, 來台的凶險難行 也曾經歷外在環境的刁難,

但為了繼續能研究精神藥理學, 不斷求取新知, 走進國際, 毫不畏懼的接受一場又一場的生命試煉.

雖然我不是這個領域的內行人, 卻很容易的從書中描述張教授一生的行為與事蹟,

讀出張教授對這個領域的熱情與專注.


書裡有提到精神藥物領域之所以特別重要,

是因為一般的疾病較容易理解病因,

而經由病因開發藥物加以治療.

而精神疾病卻不然,

反而通常是因為運氣不錯湊巧發現了能加以治療的有效藥物,

才有辦法透過研究有療效的藥物來了解真正的精神病因.

而正因為精神藥物學正是象徵著一顆能解讀人類精神疾病奧秘的希望之石.

也無怪乎張教授本身極為喜歡那顆導致人類破解古埃及文字奧秘,

目前已被放在大英博物館展覽的Rosetta Stone.

如果連個人平常的喜好都能透露出這樣的願景跟理想,

從此的確可看出張教授對於精神藥物學的喜愛跟專注精神, 委實令人感動.


書中張教授的自序的標題即是"有生涯無規劃" ,

不論是在哪個領域 這種作研究的精神著實令人佩服.

想起之前有次讀到日本鎖國時代的日本人,

為了翻譯一本由荷蘭語所撰寫的解剖書籍:"解體新書"

在沒有任何字典的輔助跟文字完全看不懂的情況下,

翻譯了整整四年才得以翻譯成功.

也因此才促進了當時日本醫學技術的大幅進展.

而反觀在這個資訊非常容易獲得的時代,

卻有許多連非常基本的問題都不肯自行研究並搜尋資料

卻只會等待別人告訴他答案或根本不願求知的人,

所以我想這種有志者事竟成的心理素質,

正是我們這個世代所需要學習和效法的.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大侠,改一下背景拉,看不到字